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

提升親密關係的滿意度

和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,你們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,聊上三天三夜都覺得不夠,對方就像是一個魔術帽,把手伸進去總有無數的驚喜等著你。
然而時間久了,對對方越是熟悉,未知的部分越少,彼此的新鮮感會隨著時間遞減。
以前和對方出門會好好打扮一番,連衣服也要在鏡子前換好幾套,吃東西的時候,總是吃一點就飽了。而現在,素顏甚至頭髮三天不洗,見到對方也不會覺得害羞,吃東西的時候狼吞虎嚥就像難民一樣,放屁打嗝稀鬆平常。

兩個獨立的個體剛開始在一起時,會有一種生命得到延伸的感覺,你們能夠共用彼此的生活經歷、想法觀點。你們相交的部分很少。
對方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在拓展你生命的廣度和深度,你知道對方從單親家庭長大,明白了單親家庭的不易,你聽他說了自己的職業,於是知道了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是什麼,對方帶你去最喜歡的咖啡店喝下午茶。看完電影,你哭得稀裡嘩啦,只覺得這部電影感人,對方卻告訴你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,哪裡存在邏輯漏洞......
等到你們對對方開始越來越瞭解後,自我延伸往往會變慢,你們的生活經歷大部分是重疊在一起的,交集越來越大,而可以擴展的部分也在變小,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兩個人在一起開始變得有點平淡無聊。

而我們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,實際上是由交往結果與比較水準的差所決定的。所謂的比較水準,即我們認為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當得到的結果值。
在兩個人相處久了以後,彼此之間表達親善、關愛的舉動會減少一半。當我們一方面在提高對伴侶的要求,把對方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,一方面又吝於付出,省略表達體貼、關愛的機會,親密關係的滿意度就越來越低。
我們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之所以能夠感受到浪漫,主要是由於三個影響因素:幻想、新奇和喚醒。而這三個因素會隨著時間而遞減、消逝。
我們可以理解為,浪漫和親密是互相排斥的。兩個人在一起時間越久,關係越親密,而能感受到的浪漫也就越少。熱戀中的情侶往往是乾柴烈火,一日幾次也沒問題。然而隨著交往時間越久,男性欲望會開始下降,性交頻率降低,它漸漸成為一種任務。

用經濟學來解釋,就是邊際效用遞減。當你和對方在一起時間久了,對方的一個吻已經無法讓你臉紅心跳,對方一些貼心的舉動也不值得你記在日記本裡了。心理和感官能夠感受到的幸福感會像兌了水的牛奶一樣,變淡變得無味。
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讓關係變得更有意思一點。

•走出親密關係中的“舒適區”
在親密關係中,很多人會把戀愛談成一種“套路”,日常活動統統成為固定項目:週末就去看電影,紀念日就吃頓好的,餐廳是固定的,路線而是固定的,連親吻、擁抱都成為一種模式。
兩個人重複做著相同的活動,輕鬆不費精力,只需要做著彼此熟悉的事就可以了,誤以為那就是“安全感”。在舒適區裡待久了,會讓彼此都覺得站在原地,止步不前。
然而親密關係中的很多“驚喜”、“意外”都來源於舒適區以外的地方。兩個人小到更換新的餐廳吃飯,大到嘗試新鮮的活動,都會給彼此一種正在成長的豐富感、充實感。

•把取悅對方當成每天的任務
在一起相處久了的戀人,在彼此面前往往很隨意,各種節日能不過就不過。以前還會為了討對方歡心而認真打扮、準備驚喜,現在不惹對方生氣就很客氣了,還談什麼取悅?
想想自己做什麼事會讓對方開心,那就每天做一件讓對方覺得開心、幸福的小事。這個要求並不高。給對方泡杯茶,或者替對方按摩按摩,都是很簡單的事情,卻會讓伴侶在相處中感到被愛、被體貼的幸福感。
而當伴侶感受到了你的取悅,根據互惠原理,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你更加體貼,以“回報”你的付出。取悅會製造親密關係中的良性迴圈。

•提升對伴侶的“性吸引力”
性吸引力顧名思義,就是對異性伴侶的吸引力,讓異性(通常以異性為主)產生愛慕喜歡,激發對方性欲,交往戀愛的欲望。研究表明女人的“性”吸引力越持久,其自身魅力就越大,性關係也就更和諧,其家庭就越穩固。

•營造氛圍。
我們會在一些比較浪漫的場景下產生心動的感覺。通過跳脫日常瑣碎的生活,偶爾的燭光晚餐,兩人在一起喝點紅酒,也會讓人重拾對伴侶心動的感覺。

•提升個人形象。
對於那些談戀愛久了、結婚久了就不再收拾打理自己的人來說,就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的自我放棄。不管在一起時間多久,依然需要自我管理、控制,這不僅是對伴侶的尊重,也是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。
愛情其實不是持續不斷的,相反,愛情是無數個感受到的“心動”的瞬間加日常的瑣碎組成的。當我們覺得日子越過越無聊時,其實是“心動”很久沒出現,能感受到的只剩下瑣碎的生活。愛情需要一個個“心動”的瞬間,這個“心動”的瞬間才是愛情持久的調節器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食物與營養禱文(濕婆神奉獻者飯前祈禱)-安納普爾納女神禱文

食物與營養禱文(飯前祈禱) 作者: Shankaracharya Oṃ Annapūrne Sadapūrne Śankara prāṇa vallabhe jnana vairāgya siddhyartham bhikṣām dehī ca parvati. Māta me ...